青殳的博客

About

关于我

所谓自我介绍,无非是给自己下个定义,“我是 XXX 的 XXX”,前者是形容词,后者是名词。曾经有个很流行的词叫“斜杠青年”,说的就是一个人在给自己下定义的时候加很多名词。我高中的时候曾经弄过一个博客,在那里我似乎也是蹭了这个词的热度,用一个接一个的横杠拼成了我的自我介绍。

其实哪有那么多斜杠好加。

不过对于一个高中生来说,这似乎也无可厚非。毕竟高考填志愿的时候,我甚至还填了经济这样一个与我现在所做的事情可以说毫无关系的专业,一个对未来一无所知的年轻人,把所有对自己的憧憬装进一个个斜杠里,又有什么问题呢?

也许,一个人衰老的过程,就是他对自己的定义中名词逐渐减少,而形容词逐渐增多的过程。因为同一个意思,既可以用名词表达,又可以用形容词表达。我既可以说我是一个数学爱好者 / 程序员,又可以说我是一个爱好数学的程序员。但当我们把对自我的定义中的一个名词转换成形容词的时候,它已经失去了和剩下的名词相提并论的地位,变成附加属性。而人长大的过程,就是越来越醒悟自己到底是谁的过程。在一个人一生无数的身份、无数的使命中会有那么一两个逐渐成为最主要的,对它们的实现将完成一个人对自我的定义。

就目前来说,我是一名对数学痴迷、对计算机图形学颇感兴趣的学生。

关于博客的内容

前面提到我高中的时候曾经搞过一个博客,但搭建博客的乐趣似乎大过了写文章的乐趣,所以除了几篇半成品文章之外就没有别的东西了。

大一大二的时候我习惯使用 markdown 来写数学笔记,当时就有想法把这些内容发布到博客上帮助更多人。然而在尝试了市面上常见的一些博客框架如 hugo、hexo 之后,我发现由于他们对于 markdown parser 的限制太死,导致很多数学公式无法正确渲染,需要加对博文本身的预处理脚本来达到我想要的效果,这令我颇为不满,于是就有自己实现一个博客框架的想法,但是一直很忙就没有弄。等到大三之后,我开始使用 latex 代替 markdown 记数学笔记,原本的需求就没有了。

大四的时候选了一门叫 B/S 体系结构的水课,这门课只有一个大作业,那就是做一个 B/S 体系的应用,在做这个作业的时候,我发现了 Next Js 这个 React 框架,它是一个用来实现博客系统的绝佳前端框架,而且由于 React 目前还算是很新的技术栈,背后又有 FB 这样的大公司站台,短期内凉不了。我就在做完这门课的作业之后花了一个下午顺手写了这个博客系统。

就为了这点醋,怎么也得包两顿饺子。我想既然有了这个博客系统,我总得写些什么吧?想来想去,我觉得有下面这些东西是比较值得我去分享、而分享也是有价值的。

  1. 技术:“不要使用 CSDN”这句话也许应该被裱起来挂在每个学校的计算机学院的门口。所有使用过 CSDN 来解决技术问题的人一定不会忘记那互相抄来抄去连格式都不改的无用答案、那铺天盖地的广告、那狗屁不通的 stack overflow 翻译以及骗你点进来结果啥也没有的“聚合页”。国内的风气是我觉得有必要输出这方面的内容的一个原因,另一个原因是作为官方参考的文档往往是“纵向”的,缺少横向的比较。比如几个月前我曾系统地比较了 C++ 的各种第三方库管理方式,在我已知的范围内粗略地得出了在不同的情况下应该使用什么,这样的内容是很难出现在任何一份官方文档中的。

  2. 活泼的数学:这里的“活泼”是和严肃相对。还记得去年上复变函数的时候,老师上来先科普了一堆关于柯西的八卦,大家都听的津津有味,随后老师话锋一转,开始讲正课的内容,不由得感叹一句“严肃的数学还是要认真对待,不能像刚才那样讲讲段子就过去了”。严肃的数学没有捷径可走,而博客作为消遣时的读物,自然不可能占用太多读者的精力。几乎每一年的某个时段——可能是期中考试,也可能是期末考试——我都会在校园论坛上看到有人骂线性代数的书写的有多差,然后下面往往会有一堆人附和,最后众人在对 MIT Strang 写的 LA and its applications 的无上称赞中结束讨论。我并不反对对垃圾教材的声讨,只是想在此纠正一个概念:轻松愉快的教学方式可能在微积分线代这里就到此为止了,再往上的数学,很难有如此直观的表达方式了,很多时候只能一遍遍咀嚼那些难懂的“obviously”“trivial”才能悟出其中的乐趣。我的博客无意减小这种痛苦(和顿悟后的喜悦)。我希望做的是较为粗浅的数学(本科数学的五门核心课)相关的一些科普性质的东西,最好是能和图形学的应用紧密相关的

  3. 各种安利:原理上我并不是一个很能安利的人,因为我平常在娱乐方面是比较跟风的,所以往往是一个东西火了之后才会去关注,等到我开始安利的时候,热度可能都已经过去了。但正是因为这样,我安利的时候都是比较认真的,我是真心觉得我推荐的东西不仅仅能火一时,即使之后来看,也依然是很有价值的。安利的终极目的和最大快乐就是能有一群一起讨论的朋友。我还记得我是初中班上第一个看《三体》的人,后来在我不厌其烦的安利下,终于成功把身边的两位朋友策反为 ETO,再后来大刘获奖,我们自然是更加高兴,因为周围知道《三体》的人多了,我们可以更加自由地讨论这套书了。除了书、电影、音乐这些传统的艺术形式,我尤其想安利游戏这个“第九艺术”,实际上,我认为游戏是超越所有八大艺术的存在,因为古往今来从来没有这样一种艺术形式可以把观众如此紧密地结合到艺术本身中来。

  4. 记录生活:前三个部分的内容我其实一直都想写。这部分的内容倒是最近才有想法。因为我的生活一直是比较平淡、在许多人看来无聊透顶的。过去的五年,除去高考之后和朋友短暂地去了一趟黄山之外,我没有离开过杭州,甚至几乎没有离开杭州市区。而最近我的生活突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在美国犹他州盐湖城这个小地方度过了五个月的研究实习生活,而之后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将继续在美帝读 PhD。这五个月我见到了许多和我过去生活全然不同的东西,这让我有了提笔记录的欲望。

这四个类型都是基于一个原则:我只写我比较懂的东西。

其实之前我也曾中二病发作写了很多“政治学”和“哲学”的长篇大论,但现在我逐渐觉得这些东西简直臭不可闻。前不久在知乎上看到有人在讨论轮子哥(vczh)和一些美帝的“高华”(立党、曾博之流),核心的争论是“非科班出身的人到底有没有资格讨论政治”。还有一个知乎上的问题是“美帝的 PhD 都在干什么”,下面有个人回答说“据我在知乎上的观察,都在键政”。虽然在知乎上统计键政就好像在豆瓣统计女权一样可笑,但键政在高学历人群之中的流行程度可见一斑,而这里面大部分人学的都不是社科。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生活或者网上遇到热衷于讨论数学或者自然科学的人则相对来说很少。

这是为什么呢?有人说这是因为后者难,“社会科学简单”,老实说我之前也是抱这种想法。但我渐渐意识到社会科学比自然科学要复杂多了。因为一个东西如果能够用数学模型来描述,就一定是简单的,而社会科学至今都没有什么能够毫无争议地压倒一切的模型,只有各种“学派”,这就是它困难的地方。

这种现状造成了社会科学的工作者在试图“讲道理”的时候相比我们这些自然科学或者数学工作者会处于劣势。数学的基础是人类的先验知识,这是任何一个有理性的人都没法否认的,所以数学上绝大部分时候没有争论(当然,偶尔也会出现大辩论,比方说三次数学危机,但是这种级别的争论的双方都是极度理性的数学家,争论的目的也不是为了在气势上压倒对方,而是探求真理,这就是柏拉图所说的“辩证法”),而自然科学的基础则是人类的经验观察,即科学实验,对自然科学的争论往往终结于实验,而这又是大部分人没有条件去做的。综上所述,自然科学或者数学工作者是很容易让普通人信服他们的结论的。

社会现象纷繁复杂,面对这一堆杂乱无章的数据,历代的社会科学家研究了各种复杂的模型对其进行拟合。这个时候突然有个圈外人士上来用最小二乘画了一条线,然后大肆宣扬自己的理论,说“你看这样不也能拟合上几个点吗?”,面对这样的刁难,其实是很难讲道理的。

至于所谓“伦理学”,我在忍着巨大的尴尬看完了我之前写的那些东西之后得出一个结论:所有我写的这些东西都不过是对我的生活的过拟合,都是为自我行为的辩护。我觉得人归根到底还是要有用理性分析出的一套人生哲学的,但是对于我来说,我见过的东西太少了,这种分析会显得太单薄、太可笑了。哲学是要指导生活的,伟大的代码不需要注释,伟大的人也不需要为自己的行为做任何辩护,因为他的所作所为本身就是他人生最佳的注解。

FAQ

更新频率?

难说,实际上我感觉在下学期的 workload (三门数学课 + 把这学期的 project 做完投出去 + 毕业各种杂七杂八的事情)下可能一学期都没时间写。这个博客可能主要是用来写一些比 pyq 的篇幅所能允许的东西更复杂的内容,所以没有特别想写的也不会来大动干戈。

为啥你的博客这么丑?

事实证明,前端程序员和设计师虽然经常越俎代庖,但这两者终究还是天差地别的。一个下午搭建的系统,花在设计网站上的时间显然是 0。

“青殳”是什么意思?域名“hansljy”是什么意思?

“青殳”是从我的真名中两个字各抽取一半组成的。初中的时候老师曾说不知道一个字怎么读就读半边,我觉得把我的名字各读一半还挺文雅的,就从此将它作为我的“笔名”。

Hans 是我的英文名,ljy 是我的中文名缩写,至于我的英文名为什么叫 Hans,这纯属是偶然。很小的时候上英语课老师给大家随机分发名字,发的都是什么 Tom Jack 之类的烂大街的名字,到我这是 Hans,我觉得很与众不同、很高级,就一直将其作为我的英文名。后来我才知道原来这名字在德国可能比 Tom Jack 之流还常见,顿时觉得 low 了不少。不过,有一位我非常喜欢的配乐大师叫 Hans Zimmer,还有“中文中国”的代码也是 hans……我感觉这个名字还是有很多巧合的,就没有再改了。